2023-03-26 21:29:12
文|张彧
最近,我遇到了一个离家出走的深圳小学生,原因竟然是因为沉迷《和平精英》,手机被没收了。
更令我大跌眼镜的是,男孩的父亲来到现场时并没有表现出着急、气恼,而是颇为平静,似乎只是想知道他离家出走会去哪里,好给他“定位”,以便下次能够方便寻找。
男孩离家出走,不仅和手机有关,更与父母的养育态度有关,不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,而是塞给孩子一部手机,让孩子自己消遣,这样的家长,养孩子就像“完成任务”,就像一次大型的游戏闯关。
他们自动放弃了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机会,更让孩子失去了童年应有的乐趣与陪伴。
01
我哪里也不去,因为我离家出走了
前不久一天晚上,我和朋友路过某个地铁站口,突然,一个小男孩走过来找我搭话。
这么晚了,他为什么会没有大人陪同,一个人在大街上游荡呢?
我问他:“你从哪里来?你又去向何方?”
那个男孩的回答让我吓了一跳:“我从家里出来,我哪里也不去,因为我离家出走了。”
离家出走?我和朋友一下子警觉了起来。我们询问他为什么离家出走,他说,是因为自己的手机被姐姐没收了。现在,他母亲回老家了,父亲又不理睬他,手机根本要不回来。
说起手机,他开始聊起手游的话题,说自己《和平精英》打得非常厉害,还玩《王者荣耀》,还说了一大串我没有听过的手游名字,看来,作为手游高手,手机就像他的生命一样,被没收了一定非常生气。
不过,眼下可不是谈论手游的时候,当务之急是把小孩送回家。我们问男孩家住哪里,能否用我们的手机给他父母打一个电话。可是,他怎么也不同意。
“那你不回家,今晚住哪里?”我朋友问他。
他说自己打算去大婶家住。
可是,他现在身上没有手机,别说坐地铁去大婶家,就算吃的东西也买不了。
地铁站旁正好有穿红马甲的义工,我们向他们求助,结果他们也说不动男孩,于是我们只好报警了。
02
养育孩子=完成任务?
在等待警察到来的过程中,小男孩告诉我们,他就在附近某所知名小学上三年级。爸爸妈妈是生意人,非常有钱,但是经常不在家。
我问男孩:“你上这么好的学校,考试成绩肯定也很好吧。”
“是啊,我每一门都考九十多分。”男孩得意地说。他的表情仿佛是在说,我已经考得那么好了,为什么不能打游戏?
“你除了打游戏,平时还有什么活动?”我又问。
男孩突然变得沉默不语。我又尝试和他聊别的话题,可是,他要么一问三不知,要么前言不搭后语,只有和他交流《和平精英》《王者荣耀》之类话题的时候,他才会变得应答自如……
我感觉到,他的沟通能力有严重问题,完全不像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水平。
正当我们的对话陷入尴尬的时候,警察终于来了。在一位女警官的循循善诱下,男孩终于说出了他父亲的手机号。我们终于与他的家人取得了联络。
几分钟后,他的父亲匆忙赶到。他没有责怪男孩,显得颇为平静,只是不断地问孩子是在哪里被发现的。
看来,男孩可能已经不是第一次离家出走了。父亲似乎只是想知道他离家出走会去的地点,好给他“定位”,以便下次能够方便寻找。
我隐隐觉得,男孩离家出走这件事,不仅是手游的问题,更与父母态度有关。
在深圳,许多父母对子女的关注是极度缺失的。他们往往家境优渥,但埋头于工作,将教育子女的义务推给自己的父母或者保姆,甚至连自己都沉迷手机。在孩子还依赖父母的阶段,他们不是想着多与孩子互动,而是塞给孩子一部手机,希望能够一劳永逸解决监督孩子的问题。
养育孩子在他们看来就像是“完成一个工作任务”。
03
手机是死的,爱与陪伴才是活的
小孩沉迷手游现象,其实早就成为了当代家庭的头号教育难题。他们出生在视手机如日常的年代,一出生,周围的大人都在看手机,在他们眼里手机,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器官。
当家长为孩子配备了手机以后,手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孩子五官之外的“第六感官”。而手机里各种讯息、服务的过度满溢,刺激着青少年尚未发育完全的感官,超越了日常生活所能体验的总和,因此他们沉迷手机,也就不是一件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了。
而对于家长来说,手机原本是为了加强和孩子的联络,最后却变成了与父母“失联”的导火索。这种“怪圈”形成的原因,正是因为父母的“任务思维”。
在他们看来,生下了孩子,自己“任务”就完成了,可以继续埋头工作;孩子每门考试都过了九十分,教育“工作”就算到位了,其他时间孩子要玩手机也无可厚非……
正是这种“任务思维”,切断了父母与孩子最温暖最柔情的相处机会,手机取而代之,成为了安抚孩子的工具。
因为,不论是手游还是其他平台的电子游戏,它们给人带来的最大快感,就是“完成任务”。与充满随机性的现实交流不同,在游戏中,只有打怪升级这一条简单的成功学定律。在游戏的奖励机制下,孩子会逐渐失去对世间万物的理解能力和沟通意愿,最后,他们只会从游戏中获得“任务完成”的快乐。
小男孩当然不会永远不回家,他的离家出走,更具有“表演性质”,只是为了争取手机的使用权。而他想到的办法,就是跑到一个手机联络不到的地方让父母着急,最终让父母妥协。
这样的行为,就如同游戏世界中,遭遇了对物理攻击免疫的BOSS,决定去野外刷怪强化技能,接着回去继续再战……
这次,小男孩的“任务”算是达成了。然而,这样的结果,真的就如游戏中的Good End一样,是一个“大团圆”结局吗?
曾几何时,儿时的我们最开心的事就是等爸爸妈妈回来吃饭,在凉爽的夏夜里听奶奶讲故事,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园玩……为了手机离家出走,几乎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。
但是在沉浸于手机中的 “屏幕一代”长大成人后,家庭对他们来说,将不再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,而是一部真实的“手游”。
在这个屏幕时代,孩子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手机、电脑等等智能设备。但是,手机是死的,真正有决定权的还是人。能改变这一切的只有父母与孩子相互陪伴、真诚沟通的心。
如果家长一直延用“任务思维”去教育孩子,冷漠的不是孩子,而首先是家长。
当家长自动放弃了与孩子面对面陪伴相处的时光,也就默认了让孩子一个人承受孤独的生活,这样的孩子终将与手机越来越亲近,与他人却越来越远。
作者简介:张彧,一个曾在日本留学的深二代,写作爱好者。